Tuesday, January 1, 2013

世家

今天讀到陶傑〈說富代二代〉一文。文章的前半如下:

香港的電視人拍紀錄片,旁白另有大學畢業的人「撰稿」,請來主持人,叫他照稿子念。

最近我做一個節目,介紹學問家饒宗頤。旁白的撰稿人,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聰敏好學,沉默敦厚,一直在旁跟場。

我看到手上的旁白稿,講到饒宗頤老先生的出身,意思是:饒家很有錢,但饒宗頤對財富沒興趣,他選擇了學術。旁白有一句:「饒宗頤教授出身富二代,卻成為學術大師」。

我拿著紙張,對撰稿人笑著說:這句話,你叫我陶傑來念,我念不出來。  

攝影師和收音員有點意外。我說:「我念不出來,因為『富二代』這個名詞。『富二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時期的名詞,指高官、礦主、國企上市公司主席的子女,他們平時開法拉利、保時捷,穿Prada和阿曼尼,有遊艇和私人飛機,但是沒有品味修養,這叫富二代。」

把饒大師稱為出身「富二代」,饒公年輕時有點像瓜瓜、果果、豆豆、羊羊之類的豪奢消費人物,這是文字的聯想。你這樣稱呼一位民國時代的學問家,我想,對饒宗頤先生,德高望重,有點不公平。   

中國從前有另一類名詞,像「世家」──史記裏就有一卷專講春秋戰國的「世家」,指有財有勢的望族。「世家」不僅有錢,但在舊時的中國,有錢還要追求文化,所以許多商人,即使勾結了官宦,做生意成功,即刻會請先生來教小孩讀書。豪宅有妻妾婢僕的臥室,有客房,必有書齋,請先生教小孩拜過孔子,啟蒙背書。
……………………………………………………………………

作者批評“富二代”的用法固然有見,但他對“世家”的解釋卻並不正確。首先,《史記》共有三十世家,各一卷,而非只有一卷。世家以時代先後列序,最早有〈齊太公世家〉和〈魯周公世家〉等,乃西周封建天下時業已成立,遠早於春秋戰國時代。更重要者,世家所載西周封建制度下,裂土分國的諸侯王,並非“有財有勢的望族”。當然,孔子在《史記》中也名列世家,那是太史公獨具匠眼所致。無論如何,孔夫子絕對也不是“有財有勢的望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