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拉曼大學通訊

七月初到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出席了一次有關中文系與儒家教育的座談會,由於工作繁忙,一直沒空把當時的一些感想記下。今天無意發現該校八月份的通訊,上面有是次座談會的記錄,轉錄於此。但我想聲明,當天我指出德智體群美五育是現代人受西方影響而提倡的教育理念,中國原來並無此想。不知爲何,記錄者誤記如此。
------------------------------------------------

中文系与儒家教育问题
台新学者的反思

2009年7月6日,拉曼大学八打灵再也校区迎来了一
场题为“中文系与儒教教育——台湾与新加坡大学教书的
感思”的专题讲座。这场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中国文
化研究组主办、马华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赞助的讲座,
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前来演讲,
他们分别是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杨儒宾教授和新加
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劳悦强副教授。

专题讲座由杨博士拉开序幕。杨博士透露,研究中
原或是东北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以外的儒家思想,
是他向来所关注的,因为他不想只把儒家思想研究锁定在
中国社会或是广义的儒家社群当中,而是希望扩大至东南
亚地区,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探讨该地区与儒家
思想的关系。

为了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马来西亚的儒学作对照,杨
博士先为与会者介绍了儒学在台湾的发展。他认为台湾的
儒学发展从汉人进入台湾后开始至今,大致上可分为三个
阶段。首个阶段是1661年郑成功击退荷兰人入主台湾后,
郑氏家族为统一全台湾人民、巩固反清思想而设立孔庙,
传授儒家思想。当郑氏家族被满清推翻后,虽然最后一个
反清的汉人政权消失了,但儒学却没因此而停止发展。这
是因为满清自入关后,尤其是在康熙、雍正年间便推行儒
家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思想仍然得到推崇。

次阶段乃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清政府因此
战的失败而割让台湾及部分临近列岛给日本。日本殖民台
湾后,对该地的汉文化与儒家文化又爱又恨。他们一方面
欣赏汉文化,允许台湾人民继续学习基本的汉学和儒学,
另一方面又对此文化存有戒心。这与马来西亚社会情况极
为相似。虽然如此,日本政府依然让台湾人发展汉文化和
儒学,允许设立汉人学校、建立孔庙等。一直到了1937年
台湾进入抗日时期,日本才全面禁止汉文。

最后一个阶段是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退守台
湾至今这段期间。国民党政府认为民族文化很重要,所以
把台湾视为中华文化的堡垒,并加强对汉文化和儒家文化
的教育。在台湾现今教育里,一些儒家经典如《四书》等
被列为必修科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当台湾本土意识逐
渐抬头后,便与儒家文化起了很大的矛盾。台湾本省人因
反对国民党的中国性,接连地也反对国民党所支持的汉文
化与儒家思想,认为有必要还原本土化教育,如恢复闽南
话教学和白话文教育等。

杨博士认为,台湾的儒家教育与政治变迁有着很重
要的关系。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是汉民族的共同精神象征,
可以号召汉民族,所以儒家思想脱离不了政治,而以汉人
为主的台湾也不例外。然而,杨博士更希望儒家思想能在
政治领域之外发挥作用,成为促进台湾内部向上的动力,
而不是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另外,杨博士觉得,儒
家思想应是所有华人思想的共同因素。换句话说,它以后
的发展因素可能与中国的政治或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它
可以在陌生的区域发挥作用,并发展出其独特及有意识的
一面,也可借此巩固其原有的内涵。例如,全世界皆无法
很好地与回教世界对话,但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回教徒占大
多数的国家,儒家文化却能发展得很好。最后,杨博士也
希望儒家文化应是东亚以至东南亚的共同文化,进而发展
为全世界人类学习的文化。

接下来由劳博士分享他在新加坡的教书经验。他首
先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认为这样有助于让与会者更了解
他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演讲前,劳博士针对当天的讲题,
分别阐述了“中文系”与“儒家教育”。他认为要办中文
系必须先要有构想,无论是课程设计抑或是大学团队、师
资等都必须考量在内。另外,他也从中文系课程的设计来
谈儒家教育,觉得开办中文系前须深思何为儒家或儒学。
劳博士也提到,在学术领域里,儒家可借由多种不同的划
分来探讨,但却不能将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对立起来。
劳博士表示,“自称为儒家者”及“研究儒家者”
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后者并不能自称为儒家。所以,
他建议如果有意在中文系设立儒家教育,必须先考虑这
点。他认为儒家教育的设立有其价值,尤其在人文教育方
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可认识历史,并从历史的演
变中认识传统。若要更深一层具体地诠释儒家教育,劳博
士觉得应是人格的教育。提到如何进行人格教育,还需要
借鉴中华传统教育方式。中华教育常提的德、智、体、
群、美,教导人们学会自律的五育,就是最好的参考。
至于大学的设立,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传授知识和
技术,但若从其功能来说,则是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好
公民、好的专业人士以及好的公务员。总的来说,这种西
方模式的教育其实就是“工具”教育,它是要培养“工
具”、训练“工具”。若用中国传统儒家的语言而言,可
称之为“器”的教育。但是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说明
作为君子的,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种器。所以,这是西
方教育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不同之处。劳博士也指出,
现今的大学教育几乎都是“器”的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上
的盲点。由于大环境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属于文化与社会
科学的科系如中文系等,往往只能扮演文化装点,因为常
被人觉得没有用, 不能成器。劳博士并不反对重视
“器”,但他也强调 “道”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无
论当医生抑或律师,虽然“器”有所不同,但却应有共同
的“道”,也就是说,除了学习技巧与知识,更要了解该
行业的精神,因为这样才能有人文共识,有文化共识,进
而达到社会和谐。因此,他希望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能够认
清这点。最后,他建议大学若要设立儒家教育,应以专书
形式以及授课老师专业研究形式为主。

这场讲座在下午5时左右圆满结束。讲座后,许多对儒学有兴趣的学生向两位学者提出相关问题。

2 comments:

  1. 老師:

    五育是受西方影響方有所提倡的,此不知從何說起?

    若學生想對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老師會介紹哪些書籍嗎?

    祝 教安!:)

    ReplyDelete
  2. 如果記憶不誤,五育之說乃蔡元培所倡。有興趣不妨考究以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