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3, 2010

失望、欣慰、滿足

上週五到本地一所名校為其主辦的雙文化課程講演,聽衆是中二到中四的學生,大約有五十人。講題為〈孔子說人,爲什麽對不同人講不同的話?〉,乃校方所指定。

五十位同學中,清一色男生,其中只有兩、三個來自中國大陸,其餘則本地和馬來西亞的學生參半。這次講演幾個月前我已經開始構思,原因之一是我的聽衆特殊。要向他們解釋仁的道理,自然要比跟大學生分析困難得多。至少對我如此。我寫了大約一萬字的講稿,自信小朋友應該可以聼懂。我真希望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至少他們日後不會跟一般人一樣想當然地胡亂說仁。

很可惜,專心聼講的同學屬於少數,大多數的同學都在竊竊私語,有時候聲量更影響到我的講話。即使我比較婉轉地請他們安靜下來聽講演,到底於事無補。

這是我第三次到此名校講話。第一次的對象也是初中生,場面比這次更糟,學生可謂完全失控。第二次秩序良好。這一次則只能差強人意。很遺憾。

唯一慶幸的是,講後有一個中二同學問了我兩個問題,雖然不是什麽創見,但卻可見他好學深思。他問:既然中國古人重視人心(我的講演並未直接說出,但他看得破),爲什麽他們又那麽強調禮儀和規矩。可惜他的第一個問題,我忘記了。

我對負責的課程的老師說,就因爲這個同學,今天的講演沒有白費心機。我很欣慰,這個華語不甚流利的同學是本地人。

據說,此校是本地栽培未來領袖的基地。我禁不住想,光有知識的領袖,可以領導什麽樣的社會。

也許,最反諷的是,當天我對同學們說,仁不是頭腦的事,而關乎他們的心。

無論如何,因爲這班小朋友,我對孔子所說的仁又作了一番深思,自覺又有新見。我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