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8, 2009

元智大學



 
 
 
元智大學電子報 第四九六期
 
 
藝文沙龍—“朋”字的思想史:以《論語》注釋為例
 
【記者朱靖巧報導】

圖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勞悅強副教授。
論語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知道「朋」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嗎?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在3月11日晚上7點到9點,請到勞悅強副教授替大家解惑,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勞教授,擅長考究文字字義與訓詁學。
自演講開始,勞教授就不斷提醒與會者,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學習任何事物,都要抱持「第一次」的感覺,這樣體會才會深刻,才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也不會被成見左右。勞教授以「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出發點,他舉出非常多的例子,找出不同的古書來告訴大家,「朋」這個字的發展史。
相信大家以前一定都學過,這句話的「朋」字是指「朋友」。但真的是朋友嗎?假如不熟的朋友真的來找你,你會快樂嗎?思索到這裡,勞教授開始翻閱各類書籍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在孔子的時代,「朋」字的意思是指:「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說文解字則說:「古鳳字,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朋黨字。」原來朋這個字已從孔子時代的同門之友,轉變成鳳的象形字。
勞教授用豐富的知識,帶著大家以「朋」字遨遊中國長久的歷史。到了南宋年代,朱熹對「朋」字定義:「朋,同類也。」這個「同類」原自於「孟子‧告子」。「同類」的意思是說,聖人與自己都是同種類的人,只是聖人比自己早先得到善,而成為聖人。朱熹認為 「朋」是本質上的共性,而非人倫關係;朱熹說:「善非自家獨有,人皆有之。我習而自得,未能及人,雖說為樂。」這時候的「朋」,已從原有的人倫關係,而有心境上的轉變。
從孔子到清學者毛奇齡,從春秋到清朝,勞教授用他豐富的專業知識告訴我們,即使像他學識淵博,但看書都是以第一次閱讀的心情來研究字字句句。他不受任何道德的影響,不被前人意見所約束,這樣的學問才是自己的,才能領悟不同的境界。
----------------------------------------------------------
驀然回首,竟然是十四個月前的事了。報導略有失實之處,但元智大學一行,至今仍然回味。王潤華、淡瑩夫婦熱情的款待,尤其溫暖我心。

5 comments:

  1. 老師怎么不update blog了呢?

    對了,我曾經很糗,以為淡瑩女士是國大的學生。

    孤陋寡聞啊。。。出醜的機會著實比別人大。 =P


    ps: 書沒讀多少,《國》一書只讀到第四章。
    預計月中讀畢,學生到時可不會那么心虛了

    ReplyDelete
  2. 老師很久沒更新部落格了呢

    ReplyDelete
  3. 忘了,老師,我是宥全

    祝安

    ReplyDelete
  4. 學期完結後,移去舊山,新山又起,一直忙於應付,很多時候想留言,但最後總是不得如願,辜負衆望,抱歉。

    剛從馬來西亞演講回來,生活漸漸安頓,應該可以再次執筆了。

    ReplyDelete
  5. 等老師分享文化營講座心得/感想。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