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3, 2009

新疆動亂有感

近日新疆漢人與維吾爾族人衝突,釀成流血事件,大不幸也。

中國古代異族和平共處,回族漢族亦不例外。生於十五世紀的陸容(1436-1494)在《菽園雜記》卷二對當時囘、漢互相尊重有如此記載:

回回教門,異於中國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屍,所尊敬者惟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聖人。故其言云:“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説蓬萊住海東。惟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

當下世界,宗教意見分歧最容易引起誤會和衝突。明代中國境内,信奉真主的囘囘人,公然佩服“惟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五百年後,回顧起來,能不嘆為奇跡?日日春風,何來衝突?

佩服與否,尚屬小事,究竟回回人當時對孔門何以心悅誠服,那才是關鍵所在。

5 comments:

  1. “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説蓬萊住海東。惟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

    只想說說自己的見解。

    孔子說:

    性相近,習相遠。
    眾人之性實似,習異則漸遠。

    弟子覺得,學為先,習爲后,卻是相輔相成,
    學,可進可止,習亦然。
    學習能改變氣質,能養其德、也能成其體。

    淺見:
    (學習)譬如為山,其止,夫子亦止;譬如平地,進,夫子往。

    於“學習”這點,夫子一視同仁。

    無論漢夷,都需學習以成人。

    是以孺子可不可教,夫子視其為學之心。

    新亞書院學規也注明:

    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二、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夫子為學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以夫子(做人)不存偏見。

    孔子說知人,是讓我們尊重別人,了解別人。
    可悲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卻振振有詞。

    也許衝突的產生,都源自我們太自以為是。

    ------------------------------
    另:

    孔子的教誨平凡嗎?

    弟子覺得很平凡,因為弟子多能以自己的經驗來理解夫子之言。

    但同時,弟子覺得,平凡的教誨雖易理解,以身作則卻不易見,也不易為。

    語之而不惰者希,無論古今。

    孔門的精髓,我們理解(真的?),我們知道(哦?),但就是做不到。
    (有些人沒有知道、了解的機會;有些人就算知道了,會不會珍惜也是另一回事。)

    爲什麽?

    ReplyDelete
  2. 很有見解。

    如果你有機會到拉曼中文系跟根學生分享這番話,他們一定會很受你的啓發。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ReplyDelete
  3. 老师:

    学生不是很明白。
    启发是关于孔门的浅见?还是关于回汉的相处之道?
    (不确定这两者的重叠性,但我又凭什么呢?)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这句话引起学生很深的感触。
    我真知故乡事吗?
    知道了又怎样?
    故乡的人事物,似这般亲近,却那样遥远。。。

    还是那句:我们能做什么?!
    (但这次,我加了个惊叹号)

    ReplyDelete
  4. 馬來西亞的華人如何執著於中華文化,你應該有同感。

    根據我個人在貴國的演講經驗,當地華人特別共鳴的一些華夏文化,往往都是平常比較少學者會談到的價值和信念。由是言之,我在貴國演講常常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ReplyDelete
  5. 之前的感觸不深,也許還未悟吧。

    看著《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今早上了《宋明理學》-朱熹的社會實踐(書院、社倉、鄉約、家禮),才驚覺一切來得不易。

    政府畢竟很難容忍異議,無論古今。

    本身是個國中生,雖然嚮往獨中生有機會親近中華文化,自己卻不責志,也沒能體會其中的辛酸,認為只要做個成績好、活動棒的學生就好了。

    在大馬,懵懂的華人子弟,其實不在少數。

    我還是幸運的,成為了《星洲日報》-《學海》學生記者(中文系還有幾位學記),現在回想這首歌特別有感觸:

    “學海之歌”

    我們圍起來 我們牽起手 你聽不見什麽
    你知道我在告訴你 我們千萬個生命是火種
    一個炯亮的眼神是個火種 一個燃燒的生命是烈焰
    我們要我們要捉緊那一把火炬 燃燒熊熊的火
    我們要我們要捉緊那一把火炬 唱出火般的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8o-R5CMqtg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