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令人鼓舞

又是今天《早報》的新聞。不知具體詳情,但讀後滿心欣喜,樂見其成。然而,路漫漫而修遠兮……

-------------------------------------------------------

中国人文教育的新尝试
(2009-09-25)



张翔(广州)

  广州中山大学最近推出了一系列通识教育改革计划,一是所有本科新生都修读“新通识课程”,二是创设博雅学院,从新生中遴选出30人实行精英化博雅教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通识教育最具深度、最具体系的试验。

  新通识课程分为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类。在强调经典阅读之外,一是分别突出中国文明和全球视野,着眼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重塑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二是科技经济社会课程,不仅要求懂一点数理化,而是要求学生对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通盘理解和把握。

  没有好的人文素养,就谈不上好的公民教育。而在这方面,大学应该称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堡垒”。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公民,强调中西经典的阅读和自由讨论,要求独立思考和积极对话,从而逐步塑造价值观。 

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进展

  此前几年,通识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酝酿和实验,笔者两年前曾在早报发表文章予以评述。

  通识教育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两点。一方面,在越来越个体化、利益越来越分散的现代社会,大学通识教育是社会共识建构的基本平台;另一方面,围绕文明经典的研读和自由讨论,可以把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进行重新整理,使现代化发展获得深厚的文明基础和动力。

  为了探索新经验,中山大学邀请学者甘阳主持通识教育改革,试图克服此前出现的弊病和难题。目前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打破院系界限,把最好的课程设为全校的“共同核心课程”,不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现代教条上,而是直接修习伟大思想家的文本。

  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议的是博雅学院的创办。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完全抛弃现有的概论课格局,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是诗经、古希腊史诗和拉丁语,堪称“少而精”;阅读、讨论和作业量都比一般课程大得多;博雅学院每届只招大约30名本科新生,采取小班教学。

做学问家,不做富翁

  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说,博雅学院就是要培养大学问家,不欢迎想挣大钱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也要取得家长的同意。虽然这句话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质疑,但学生们并不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而且很认同“博雅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因为中华民族现在不缺专家、白领,就缺学问家。

  广东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别开生面,并非偶然。关键的原因是,广东在文化发展上已经积累起“不必为经济而文化”的底气,超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此外,博雅学院的学生分别来自十多个省市,这说明致力于人文养成、而不是“掉到钱眼里”的教育已经有了社会基础。

  从当前中国发展的态势看,经济上保持增长势头悬念不大,较难的是怎样在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障碍,就是满足于把文化当作挣钱的工具,文化本身没有灵魂。要想取得文化大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完成对“文化为经济服务”的超越。最关键的是文化建设者要自觉打造“安静的书桌”。

  在这个意义上,广东高校的人文教育新尝试,标志着人们已不再按照经济逻辑来建设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文化风气转变的重要征兆。

作者是中国媒体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