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補述新聞中的東西文化

物質人生,重財富,得諸零和遊戲,彼得則我失,因此,物質人生也重個人,Forbes每年排列全球富翁,都是個人名字。中國人説富不過三代,物質人生難可長久。

家譜的精神在生命,不在物質,而且不止在個人生命而更重視家族的集體生命,有群有己,重視和合。家族成員成才成器,整個家族賴此發揚光大。精神生命可大可久。

Anglo-Saxons的文物出自七世紀,在中國為唐初,其時St. Augustine剛把基督教從羅馬傳進英格蘭。Anglo-Saxons 皆為武士,是次出土器物似乎非一般庶民所有,今日固然幸存,但不知Anglo-Saxons及其尚武文化與精神仍留多少在人間。

孔子乃一介平民,且不得志,自其逝世至唐代,逾一千一百年,孔家已衍至四十代,唐代畫聖吳道子有〈至聖先師孔子行教像〉,佛教盛行唐代,中國人對夫子的敬仰未減。

西化漫天,深入人心,孔子家譜,或未免已成餼羊。

只堪自娛悅,不可持贈君

有同學在〈中國哲學史〉第一次的讀書筆記中論及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章,總結的時候。他問:不知老師的人生已經到達那一階段?我批語道:“這對你重要嗎?關係何在?”

對於同學何以有此疑問,我倒頗感興趣。

其實,人生修養的階段難言,但生命的心境比較易說。或許,陶弘景的一首詩最能道出我目前人生階段的心境。

問我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堪自娛悅,不可持贈君。

如果那位同學真的要我回答他的問題,這就是我的答案。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令人鼓舞

又是今天《早報》的新聞。不知具體詳情,但讀後滿心欣喜,樂見其成。然而,路漫漫而修遠兮……

-------------------------------------------------------

中国人文教育的新尝试
(2009-09-25)



张翔(广州)

  广州中山大学最近推出了一系列通识教育改革计划,一是所有本科新生都修读“新通识课程”,二是创设博雅学院,从新生中遴选出30人实行精英化博雅教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通识教育最具深度、最具体系的试验。

  新通识课程分为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类。在强调经典阅读之外,一是分别突出中国文明和全球视野,着眼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重塑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二是科技经济社会课程,不仅要求懂一点数理化,而是要求学生对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通盘理解和把握。

  没有好的人文素养,就谈不上好的公民教育。而在这方面,大学应该称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堡垒”。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公民,强调中西经典的阅读和自由讨论,要求独立思考和积极对话,从而逐步塑造价值观。 

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进展

  此前几年,通识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酝酿和实验,笔者两年前曾在早报发表文章予以评述。

  通识教育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两点。一方面,在越来越个体化、利益越来越分散的现代社会,大学通识教育是社会共识建构的基本平台;另一方面,围绕文明经典的研读和自由讨论,可以把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进行重新整理,使现代化发展获得深厚的文明基础和动力。

  为了探索新经验,中山大学邀请学者甘阳主持通识教育改革,试图克服此前出现的弊病和难题。目前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打破院系界限,把最好的课程设为全校的“共同核心课程”,不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现代教条上,而是直接修习伟大思想家的文本。

  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议的是博雅学院的创办。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完全抛弃现有的概论课格局,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是诗经、古希腊史诗和拉丁语,堪称“少而精”;阅读、讨论和作业量都比一般课程大得多;博雅学院每届只招大约30名本科新生,采取小班教学。

做学问家,不做富翁

  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说,博雅学院就是要培养大学问家,不欢迎想挣大钱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也要取得家长的同意。虽然这句话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质疑,但学生们并不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而且很认同“博雅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因为中华民族现在不缺专家、白领,就缺学问家。

  广东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别开生面,并非偶然。关键的原因是,广东在文化发展上已经积累起“不必为经济而文化”的底气,超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此外,博雅学院的学生分别来自十多个省市,这说明致力于人文养成、而不是“掉到钱眼里”的教育已经有了社会基础。

  从当前中国发展的态势看,经济上保持增长势头悬念不大,较难的是怎样在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障碍,就是满足于把文化当作挣钱的工具,文化本身没有灵魂。要想取得文化大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完成对“文化为经济服务”的超越。最关键的是文化建设者要自觉打造“安静的书桌”。

  在这个意义上,广东高校的人文教育新尝试,标志着人们已不再按照经济逻辑来建设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文化风气转变的重要征兆。

作者是中国媒体人

新聞中的東西文化

今天《早報》刊載下面兩條新聞。讀後頗有聯想,可惜現在未暇細説,姑先轉錄新聞於此,有空再來補述。
----------------------------------------------------

英无业汉在农田寻宝 发掘最大批黄金文物
(2009-09-25)

(伦敦综合电)英国考古学家周四宣布,在英国中部的一家私人农场发现了到目前为止全英最大批的“盎格鲁-撒克逊”黄金文物,出土文物总共1350件。

  这批黄金文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撒克逊皇族,它们由约5公斤黄金和2.5公斤白银制品组成,其中许多的剑柄球与剑柄板都镶嵌了宝石。

  这1350件物品,无论是数量、重量,所用材料范围,都远远超出了英国之前出土的文物规模。
  这些文物周四证实受验尸官认证为宝物。

  伯明翰博物馆的考古学家莱希在记者会上称,从来没有一个考古专家见过像这样的出土文物。

  目前,当局还无法估计文物的价值,相信评估工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在农田里发掘这批文物的一名无业汉,相信将会得到文物价值一半的奖金。

  即将成为大富翁的这名55岁男子赫伯特从事探金活动18年。

  今年7月,他携带着14年前以2.5英镑(约5.7新元)购买的金属探测器,用了5天的时间在家附近的一个农田探测金属,结果给他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宝藏。

  赫伯特表示,自己仿佛感受到了这样的际遇,冥冥之中 “受人指引”一般,向宝藏所在地走去。他说,这比中彩票还要有趣,他计划得到奖金之后购买一栋别墅。

  有考古学专家告诉他,这次的发现与找到埃及图唐卡门法老陵墓具有同等价值。



------------------------------------------------------


孔子家谱续修十年颁谱
(2009-09-25)

(济南讯)历时十年续修完成的最新《孔子世家谱》昨日正式颁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的第一次续修,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首次录入世家谱,收录孔氏族人数量超过200万人。

  据国际在线报道,本次《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是历史上第五次。根据最新的《孔子世家谱》,至今孔子世家已繁衍至83代。因通婚等因素变更为回族、苗族、水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孔子后裔及旅居海外的外籍孔子后裔近四万人,首次被纳入家谱。另外,曾失去联系的分布在台湾屏东、龙潭、桃园等地的900多名孔子后裔,以及失散在山西昔阳和河南洛宁超过千年的两支族人,此次也全部被录入新谱。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及上世纪30年代进行四次大续修。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拉曼大學通訊

七月初到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出席了一次有關中文系與儒家教育的座談會,由於工作繁忙,一直沒空把當時的一些感想記下。今天無意發現該校八月份的通訊,上面有是次座談會的記錄,轉錄於此。但我想聲明,當天我指出德智體群美五育是現代人受西方影響而提倡的教育理念,中國原來並無此想。不知爲何,記錄者誤記如此。
------------------------------------------------

中文系与儒家教育问题
台新学者的反思

2009年7月6日,拉曼大学八打灵再也校区迎来了一
场题为“中文系与儒教教育——台湾与新加坡大学教书的
感思”的专题讲座。这场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中国文
化研究组主办、马华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赞助的讲座,
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前来演讲,
他们分别是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杨儒宾教授和新加
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劳悦强副教授。

专题讲座由杨博士拉开序幕。杨博士透露,研究中
原或是东北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以外的儒家思想,
是他向来所关注的,因为他不想只把儒家思想研究锁定在
中国社会或是广义的儒家社群当中,而是希望扩大至东南
亚地区,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探讨该地区与儒家
思想的关系。

为了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马来西亚的儒学作对照,杨
博士先为与会者介绍了儒学在台湾的发展。他认为台湾的
儒学发展从汉人进入台湾后开始至今,大致上可分为三个
阶段。首个阶段是1661年郑成功击退荷兰人入主台湾后,
郑氏家族为统一全台湾人民、巩固反清思想而设立孔庙,
传授儒家思想。当郑氏家族被满清推翻后,虽然最后一个
反清的汉人政权消失了,但儒学却没因此而停止发展。这
是因为满清自入关后,尤其是在康熙、雍正年间便推行儒
家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思想仍然得到推崇。

次阶段乃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清政府因此
战的失败而割让台湾及部分临近列岛给日本。日本殖民台
湾后,对该地的汉文化与儒家文化又爱又恨。他们一方面
欣赏汉文化,允许台湾人民继续学习基本的汉学和儒学,
另一方面又对此文化存有戒心。这与马来西亚社会情况极
为相似。虽然如此,日本政府依然让台湾人发展汉文化和
儒学,允许设立汉人学校、建立孔庙等。一直到了1937年
台湾进入抗日时期,日本才全面禁止汉文。

最后一个阶段是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退守台
湾至今这段期间。国民党政府认为民族文化很重要,所以
把台湾视为中华文化的堡垒,并加强对汉文化和儒家文化
的教育。在台湾现今教育里,一些儒家经典如《四书》等
被列为必修科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当台湾本土意识逐
渐抬头后,便与儒家文化起了很大的矛盾。台湾本省人因
反对国民党的中国性,接连地也反对国民党所支持的汉文
化与儒家思想,认为有必要还原本土化教育,如恢复闽南
话教学和白话文教育等。

杨博士认为,台湾的儒家教育与政治变迁有着很重
要的关系。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是汉民族的共同精神象征,
可以号召汉民族,所以儒家思想脱离不了政治,而以汉人
为主的台湾也不例外。然而,杨博士更希望儒家思想能在
政治领域之外发挥作用,成为促进台湾内部向上的动力,
而不是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另外,杨博士觉得,儒
家思想应是所有华人思想的共同因素。换句话说,它以后
的发展因素可能与中国的政治或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它
可以在陌生的区域发挥作用,并发展出其独特及有意识的
一面,也可借此巩固其原有的内涵。例如,全世界皆无法
很好地与回教世界对话,但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回教徒占大
多数的国家,儒家文化却能发展得很好。最后,杨博士也
希望儒家文化应是东亚以至东南亚的共同文化,进而发展
为全世界人类学习的文化。

接下来由劳博士分享他在新加坡的教书经验。他首
先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认为这样有助于让与会者更了解
他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演讲前,劳博士针对当天的讲题,
分别阐述了“中文系”与“儒家教育”。他认为要办中文
系必须先要有构想,无论是课程设计抑或是大学团队、师
资等都必须考量在内。另外,他也从中文系课程的设计来
谈儒家教育,觉得开办中文系前须深思何为儒家或儒学。
劳博士也提到,在学术领域里,儒家可借由多种不同的划
分来探讨,但却不能将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对立起来。
劳博士表示,“自称为儒家者”及“研究儒家者”
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后者并不能自称为儒家。所以,
他建议如果有意在中文系设立儒家教育,必须先考虑这
点。他认为儒家教育的设立有其价值,尤其在人文教育方
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可认识历史,并从历史的演
变中认识传统。若要更深一层具体地诠释儒家教育,劳博
士觉得应是人格的教育。提到如何进行人格教育,还需要
借鉴中华传统教育方式。中华教育常提的德、智、体、
群、美,教导人们学会自律的五育,就是最好的参考。
至于大学的设立,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传授知识和
技术,但若从其功能来说,则是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好
公民、好的专业人士以及好的公务员。总的来说,这种西
方模式的教育其实就是“工具”教育,它是要培养“工
具”、训练“工具”。若用中国传统儒家的语言而言,可
称之为“器”的教育。但是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说明
作为君子的,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种器。所以,这是西
方教育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不同之处。劳博士也指出,
现今的大学教育几乎都是“器”的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上
的盲点。由于大环境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属于文化与社会
科学的科系如中文系等,往往只能扮演文化装点,因为常
被人觉得没有用, 不能成器。劳博士并不反对重视
“器”,但他也强调 “道”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无
论当医生抑或律师,虽然“器”有所不同,但却应有共同
的“道”,也就是说,除了学习技巧与知识,更要了解该
行业的精神,因为这样才能有人文共识,有文化共识,进
而达到社会和谐。因此,他希望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能够认
清这点。最后,他建议大学若要设立儒家教育,应以专书
形式以及授课老师专业研究形式为主。

这场讲座在下午5时左右圆满结束。讲座后,许多对儒学有兴趣的学生向两位学者提出相关问题。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髒衣服與念經

英文有dirty laundry或dirty linen的説法,意謂難於公開張揚之事。此外又有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説法,意指公開承認個人的同性戀癖。兩個説法意思不同,但有其共同之處。 laundry、linen和closet都是家裏的用品,換言之,兩個説法都有一個“家庭”觀念作爲潛文本。

中文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說,直接了當指明是家庭的問題,而且更是家家如此。有趣的是,中國人的家庭問題卻用經書為借喻,與英文用衣物和衣櫃大不相同。這個細微的不同可以窺見兩種文化的偏向。

今天上班的公車上無意閒泛起於腦際……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judgment and judgmental

今天Straits Times上有一幅英文漫畫,妻子在婚姻輔導員的辦公室對當法官的丈夫說:

"I don't care if my husband is a judge by profession. His attitude is too judgmental."

文字的確夠巧妙。

由此,我不禁聯想到讀書。讀者必須學會判斷,但判斷之前又必須學會虛心聆聽作者的心聲。如果讀者讓自己心中的成見作祟,先入爲主,則他所作的判斷永遠都只會是重複自己的成見舊習,而非對新知的了解。

結論:If you are judgmental before you judge, you can never be a good j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