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4, 2009

胡宏〈書院即事〉

理學家富情趣,今人鮮談,或更鮮知。今午修訂一篇討論朱熹《論語》學的論文,偶繙《胡宏集》,重讀他的詩集,其中一首題為〈書院即事〉。詩云:

為無經濟學,萬里築幽栖。波漲青冥濶,柳垂春色低。
烟花薫小院,風竹掩丹梯。便是神仙宅,世人應未迷。

五峰先生胸中境界,令我神馳。

今日是周六,中文系辦公樓闃然,這種寧靜實在難得,可惜國大校園景色,未能如五峰先生的書院一般怡人。

舉目窗外,橫天一抹灰黯,春雨或許又要來了。

8 comments:

  1. 理學家就一定是死腦筋地一個勁地理性到底嗎?
    This might be a fallacy.

    Ps: 雨后的天空,特別藍,風特別涼爽,空氣特別清新~ (真爽~)

    Ps2:我也覺得國大校園就是功能俱全,就是缺少點靈氣~(比較起中山、港中文等大學,真是差太多了)

    Ps3: 老師也很感性一下的~ =P

    ReplyDelete
  2. It is indeed a fallacy, but more important, we should ask whence it comes.

    It comes from our prejudice, namely, opinion that has been formed before we examine the subject matter for ourselves with an "empty mind".

    Prejudice often is a spoiled child of our ignorance.

    ReplyDelete
  3. 老師:

    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熹注: 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滞也。我,私己也。

    老師說成見多是被无知灌壞的。

    老師說成見是來自我們沒有虛心。

    “心”爲什麽不會“虛”呢?

    朱熹注: 意、必、固、我,四者相為終始,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至於我又生意,則無欲牽引,循環不窮矣。

    我們看待事物、讀書時抱著“自己的私意”去理解、去解讀(而往往這種私意在讀書、遇到事物前就有了)。
    然後我們就認為之所以會這樣,“必然”是因為那樣(私意)。

    事前先有了“意”和“必”,過後就會有“固”和“我”。

    我們“認為”“必然”是那樣,所以我們“固守”著自己的“意、必”。執滯於這些私意與必然,就會慢慢形成一個“我”(私己)。

    比如說:
    我看到一個Hi Bye friend臉有點臭,我會想說,這次跟他打招呼的話應該不會理我(意),越走越近就越發確定他不會理我(必),然後兩人靜靜地擦身而過【抱持著“意”和“必”的我,臉部表情應該也不會友善到哪裡去】然後自己在心理嘀咕: 看吧!他真的不會理我(固), 那我真的連他的Hi Bye friend也談不上(我)。

    有了這個“我”,以後我就再也不會想要跟他打招呼了【不想自討沒趣(意)】。

    這個“我”,是“意”導致的,而“我”,也會影響“意”。

    這個“私意”,其實就是成見。 如果我一開始沒有保持“他應該不會跟我打招呼”這樣的成見,友善地跟他說聲hi,那可能就不會有那種結局了。

    以上是我對子絕四的理解。

    孔子虛心,所以他絕這四(意、必、固、我)。


    這就是爲什麽老師叫我們要虛心嗎?要認真地去讀,認真地去聽,一定要把自己掏空,然後好好去想這文字、這語言、這文章在說些什麽,而不是我們認為它在說什麽?

    ReplyDelete
  4. 接生成功了!孩子生出來了!

    說得非常好!

    這是文本分析的優良範例。:)這也可以是一篇作業的胚胎。

    美中不足的是:這是淩晨三點寫的。

    ReplyDelete
  5. 谢谢老师的催生。

    美中不足,是恶习。

    我会反省的。

    学生敬上。

    ReplyDelete
  6. 老师与秀春学姐的对话让学生获益良多,在此致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