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赤壁不是“她”的故事

後現代主義雖然是一種學術立場和信仰,但跟我們當代的生活也密切相關。事實上,後現代主義也可以說是近幾十年來現代生活在學術界的一種折射和結晶。

後現代主義的一種基本精神在於警惕人們,真理的本質是不穩定的,也可以說,真理根本就沒有不變的本質。既然如此,真理自然可以有多元的解釋。

長期以來,大家都認為歷史即事實真相,放諸四海皆凖,但從性別角度觀察,現代學者就指出,歷史不外是代表男性霸權的一種論述,因此,歷史只是“他”的故事(history),而不是“她”的故事(her-story)。沒有女性聲音的歷史不能算真實的歷史。性別主義既是後現代主義的養料,同時也得到後現代主義的孕育。

歷史一旦劃出一道性別分水嶺,它的真相本質就很容易遭受質疑,甚至顛覆,至少表述歷史的形式、手法以及媒體就自然變得多元化。從前好像只有專業的歷史家才有資格撰寫歷史,如今,歷史固然不獨是“他”的故事,而“她”的故事聲音似乎更響亮。歷史不再只有筆錄,現在也可以口述錄音。歷史更可以用圖像和電影呈現,繪聲繪影,如在目前。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罕見的以寡克眾的戰役,事載史乘,信而有徵。明代羅貫中運用他羨人的才智,在《三國演義》中闡說了另一段比真實歷史更為生動有趣的赤壁風流。這篇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流傳數百年,影響所及,今日竟然以巧妙的電影形式,重現觀眾眼前。

吳宇森《赤壁》一戲,依據《三國演義》,踵事增華,虛構出諸多人物與情節,在孫權、劉備與曹操之間大義凜然的剿賊和征伐的言辭交鋒中,平添了一段曹公魂牽夢縈的非非之想。電影中,曹操原來痴戀周瑜之妻小喬,橫槊江上,振振有詞,名為捍衛漢室,實則欲橫奪周郎所愛,把攬美人而歸。於是,問鼎漢家的野心變為覬覦人婦的幻想,由此便造就出周郎與小喬一番溫馨細膩的閨情,穿插在兩個多小時充滿血腥的刀光劍影的影片中,無疑注入了一絲溫柔氣息,給觀眾一個稍微紓壓的機會。無怪乎飾演小喬的林志玲說,她的角色有穿針引線的作用,而絕非一口花瓶。

依正史講,漢末皇綱失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各方逐鹿之豪傑和梟霸,雖然他假公濟私,居心叵測,但無論我們怎樣嘗試顛覆歷史,赤壁之戰畢竟是“他”的故事。

事實上,羅貫中也並沒有真心想從性別角度顛覆歷史,關於赤壁一役,《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如正史中的本色,征劉備,伐孫權,胸中只有他夢想的曹氏江山,而絕無喬姓美人。可是,在小說中,諸葛亮為了說服周瑜聯兵抗曹,誑言曹操虎視江南,引百萬大軍南犯,目的只在擄取江東二喬北歸,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

孔明的話有何根據?原來曹操確曾在鄴城興建了銅雀台,內置宮妓,以為宴戲作樂之地。台成後,他的兒子曹植還特別寫了一篇有名的〈銅雀台賦〉,歌功頌德。然而,小說家筆下的孔明,篡改曹植原作,更無中生有,添了這樣兩句:“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歸根究柢,這是羅貫中的妙筆生花。他虛構的周郎心胸狹隘,識見十倍于他的孔明於是乘虛而入,挑撥利害,借篡改的詩文,激怒周瑜,以堅定他作戰的決心。如此,赤壁戰焰未起江上,周郎妒火已焚心中。必須強調,這只是孔明冤枉曹操的激將法。

事實上,煙熏赤壁,時在208年,而銅雀台建於213 年。核對史實,小說中孔明的說法,不攻自破。

唐末詩人杜牧早寫過一首題為〈赤壁〉的七言絕句,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意謂,當年如果周瑜不是僥倖得到東風及時之助,江東早為曹操征服,而大小二喬當然也就淪為俘虜,役身銅雀台中了。但這是詩人對赤壁之戰勝負關鍵的見解,而加以浪漫的表述。這是詩人的特權(poetic licence)。

羅貫中似乎受到啟發,他筆下的孔明遂把詩人的浪漫抒情,轉化為曹操的征吳動機。不過,儘管他只是寫小說,他並未以自己的聯想為歷史詮釋。赤壁之戰的心理解釋最終只是出自虛構的孔明口中權宜的謊言。

畢竟,赤壁不是“她”的故事。

2 comments:

  1. 老師,

    我不知道有沒有弄錯,我記得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初應該是袁紹的謀士,忘了那一位向袁紹建議的(三國志。袁紹傳)。而毛玠向曹操提的其實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志。毛玠傳)。雖然我覺得本質上和結果似乎沒有差別。而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諸葛亮給曹操套上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不知道是不是呢?請老師指正。

    學生
    宥全敬上

    ReplyDelete
  2. 開始沒注意到你的問題,因爲這條帖子比較舊,在屏幕下端。後來看到了,又無法抽空回答。

    你所說的固然正確,問題也很好。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計出自袁紹謀士沮授,而且更是他的原話,袁紹接納其議。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爲,並不限於袁紹。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名義上的責任,但實際上,他的居心與袁紹無異。討袁紹也許可説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取代袁紹的勢力則不能説是為天子著想了。

    我的説法是針對曹操的行爲而言,而非其名義上的責任。我關心的更非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的出處。

    說到出處,春秋時代早就有人批評有諸侯“挾天子以令天下”的行爲。這是原話。後來史家又批評齊桓公與晉文公“挾天子以九合諸侯”。此外,戰國時代張儀也曾勸諭韓王“挾天子以令天下”,野心大一樣了。可見沮授獻計,他所分析的漢末形勢以及他所用的文字,都淵源有自。沮授無疑是熟讀歷史的。

    ReplyDelete